學習經歷
• 1978-1982 西北大學🧌,中國語言文學系,中國文學學士
• 1982-1985,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🎪,美術歷史與理論系,美術理論碩士
• 1987-1989,Department of Histories of Art & Architecture,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, Master in Art Archeology
• 1995-1997,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& Telecommunication,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, Master in Information Science
• 1993-1997, Department of Histories of Art & Architecture,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, Ph.D in Art Archeology
主要工作經歷
• 2006-至今 意昂体育3平台 教授
• 2003 – 2005 深圳大學,副教授
• 1999-2002 Jupiter Media Metrix Inc., Engineer
• 1998 – 1999 Boston College,Adjunct Lecturer
• 1993 – 1996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🤽🏽,Assistant Curator
• 1990 – 1993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👨🏼🦱✹,Assistant Curator
• 1985 – 1987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,助理研究員
主要研究興趣
傳播心理與行為、社會認知與決策
研究領域與主要發現
研究領域涉及藝術、考古🙅♀️、媒體製度、傳播行為和法律研究等多個領域。近十年來,主要興趣在於利用實驗方法,在行為,心理和神經層面測量,解釋社會判斷🩷,選擇和行為的過程與機製。代表性發現包括:
1🩶、實驗傳播學: 在跨文化傳播中🕺🏿,Dragon能否表示龍🦶🏿?
葛巖與秦裕林合作,針對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問題👨🏻🏭,在《中國社會科學》發表論文《Dragon能否表示龍:對民族文化象征物跨文化傳播的實驗性研究》(葛巖,秦裕林👰🏻♀️,2008)。由於dragon在西方古代文明中被視為邪惡動物,能否使用dragon來表示象征中華文化的龍是多年來備受爭論的問題。使用實驗室測試,現場測試和網帖內容分析方法👩🏼🦱,葛巖和秦裕林觀察了中美兩國被試對於龍和dragon的特征認知與態度評價,以及這種認知與態度在不同情境的變化👨🏻🦯。研究發現:(1)雖然比之於中國被試對“龍”的特征認知,在控製實驗條件下🥏,美國被試對dragon的特征認知更為負面💟,但兩國被試對兩種神話動物的態度評價無顯著差別;(2)在涉及民族認同𓀒、群體沖突的情境🛅,被試對民族象征物的評價向有利於本民族或群體方向轉變👃🏽💆🏽♂️。“象征符號本身的特征不是問題的關鍵, 它象征的對象是什麽、在怎樣的環境中執行其象征功能才真正重要。”因此,在一般情況下♗,使用dragon表示龍不會對中國形象帶來負面影響。實驗回答了是否可使用dragon來表示龍的爭論。2010年、2012年🧗♀️,分別獲上海市和教育部優秀科研成果獎。
2、實驗社會學: 在哪些時候🤾🏽,我們更可能宅心仁厚👮🏿♂️?
葛巖與秦裕林合作🙅🏼♀️,在《中國社會科學》發表實驗社會學論文《善行的邊界:社會和市場規範沖突中的公益選擇》(2012)。社會心理學文獻顯示,不同社會情境會啟動個體不同的行為規範🧑🏼💻,在社會規範下行為趨於合作、利他,在市場規範下🧙♀️,行為趨於自利。本研究采用控製實驗方法,觀察了不同規範,成本和決策場合對公益意願的交互影響。
《善行的邊界》
來源🧫:葛巖、秦裕林, 《中國社會科學》,2012/8
研究發現🚣🏽:(1)若不考慮場合和成本💇🏿♂️,啟動社會規範帶來更高的公益意願;(2)成本和場合對公益意願的影響均有調節作用;(3)與規範相比♠︎,成本對公益意願具有更強影響,規範影響隨成本變化而變化;(4)與規範類似🕚,場合對意願的影響也隨成本變化而變化。具體言之👴🏻,低成本條件下,在高社會化場合👰🏿♀️,無論啟動社會規範或市場規範,被試公益意願最高;在低社會化場合🦹🏽♀️,無論啟動社會規範或市場規範,被試公益意願次高。在高成本條件下💆♀️🧈,無論在高或低社會化場合,被試在啟動社會規範時公益意願次低,在啟動市場規範時公益意願最低(圖2-6)。研究還發現🧖🏿♀️,在對行為規範與公益意願之關系的回歸模型中,引入成本和場合作調節變量可顯著提高預測精度,極大地降低了誤差平方和👩🏻🦽➡️。
過往研究不乏對行為規範,成本與決策場合對利他選擇的影響的討論,但對它們交互作用的探討十分少見🦸🏼♀️。研究發現校正了對於規範與利他選擇關系過於樂觀的看法4️⃣🪈,揭示出規範影響利他選擇的復雜性。本研究設計和結果闡釋借鑒了進化研究、行為經濟學💎、遺傳學、社會認知神經科學、社會心理學、管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,具有知識的前沿性和跨學科特點🥔。在市場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背景下,如何建構有效合理的製度機製,鼓勵公眾做出利他的公益選擇,是嚴峻現實問題。研究發現,公益成本的控製在公益選擇中起到至關緊要的作用👇🏿,善用社會規範,對於保持高成本下的公益意願可能起到積極作用。2014年,本研究獲上海市科研成果獎。
3🫃🏽、實驗美學: 母雞的長相會不會影響對雞蛋滋味的感覺?
葛巖與秦裕林、姚君喜、陳俠和何俊濤合作🐴🕵🏽♀️,在《文藝研究》發表實驗美學論文《母雞的長相是否重要👩🏻⚕️🐊:藝術家不良品性信息傳播對作品評價的影響》(2013)👴🏿。研究聚焦在中西文藝理論史上爭論不休的傳統問題: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的道德品行究竟有什麽關系?在中國古代🤾🏽♀️,既有相信“言,心聲也;書,心畫也”的“等同論”🦝,也有主張“心畫心聲總失真,文章寧復見為人”的“不等論”。“等同論”者相信,藝術家品行會影響作品的道德內涵,並決定作品的藝術質量;“不等論”者主張🛍️,作者的道德品行與作品的道德內涵無必然聯系👩🏿⚖️,不該從人品出發去評價藝品。采用實驗方法👮🏼♀️,葛巖等人觀察了藝術家品行信息對被試作品評價的影響🐘,並試圖確定造成“等同論”或“不等論”立場的心理機製🏌🏼♂️。實驗顯示🚅🤏🏻:(1)在無品行信息的條件下,被試無法從作品中辨識出作者的不良品行;(2)當不良品行信息出現🗼,作品評價趨向負面;(3)在評價藝術作品之外另有其他動機並高度卷入評價過程時🙅♀️,不良品行信息對作品評價的負面影響增大⚠️。(4)在僅有評價藝術作品動機並低度卷入評價過程時↪️,不良品行信息對作品評價的負面影響降低乃至消失🚋。發現表明🔈,雖然藝術家的不良品行與作品質量並無可辨識的聯系👨🏻🍼,但不良品行信息仍會帶來相對負面的作品評價🆘。然而,評價者的動機-心理卷入程度會放大或降低品行信息對作品評價的影響👨🏼💻,是區分“等同論”或“不等論”的重要心理機製。
《母雞的長相是否重要》
來源📶🦧:葛巖、秦裕林、姚君喜、陳俠、何俊濤🤰🏽,《文藝研究》,2013/9
本研究使用實驗手段回答了傳統藝術理論問題,揭示了造成“文如其人”和“人文兩途”兩種判斷的心理機製,為歷史爭論提供了新穎的解答👛。如何評價道德品行與專業能力的關系是一個超出藝術理論範圍👩🍳😮💨,廣泛存在於倫理學、政治學、管理學和傳播學等領域的問題📗,研究問題因此具有普遍性。在對實驗發現的闡釋和討論中,大量借鑒了進化研究🙇、社會認知神經科學、神經美學、倫理學和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,使得研究具有知識的前沿性和跨學科性。2014年👋🏽🪘,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🤵♂️👩⚖️。
4、實驗傳播學:誰主寰球涼熱🧜🏿?
全球溫暖化被視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。主流觀點認為,溫暖化是現代工業對環境破壞帶來的結果⚠。然而科學家中也有人相信,溫暖化是大自然周期變化的結果,與人類行為並無必然聯系。究竟孰是孰非? 如同轉基因食品究竟有沒有危害💪🏿,高級護膚品有沒有作用,中國房市泡沫何時將破裂,美國經濟哪天會復蘇一樣,全球溫暖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。判斷這類問題時🧖🏼♀️,或因信息不完備,或因信息體量巨大難以處理🙌🏿💹,公眾很難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🦁。
葛巖與陸捷🎧,秦裕林,何俊濤合作,在《現代傳播》發表實驗報告《信息傳播和控製感對全球溫暖化成因和前景判斷的影響》(2014)。實驗操縱了有關全球溫暖化成因信息(人為因素導致溫暖化 vs. 溫暖化為自然周期變化),觀察了這些信息與個體內在控製感👩🏽🎤💇🏽♀️,對溫暖化成因和解決前景判斷產生的交互影響。實驗發現🦴:(1)溫暖化成因的外部信息會影響被試歸因🏤,但對前景判斷影響不顯著;(2)個體控製感對歸因和前景判斷均有顯著影響;(3)比之外部信息,內在控製感對歸因和前景判斷有更強的影響力。研究支持傳播效果研究從強調外部信息到重視受眾心理特征的轉向,並為理解對全球溫暖化一類復雜問題的判斷機製🪀,提供了經驗化解釋和傳播策略🪞。
5、實驗法學: 法官也是人,累了會出錯
葛巖與李學堯💂🏽♀️、秦裕林、何俊濤合作,在《中國社會科學》發表實驗法學論文《認知流暢度對司法裁判的影響》(2014)。使用實驗方法🤹🏽♂️🏂,以在校學生和在職法官為被試,該研究通過操縱案件數量,字體大小,加重、行距,分段👨🏽🦳,速度競爭等因素📣,觀察了認知流暢度和職業背景對判決(刑期)的影響📞💅🏼。研究顯示:(1)整體上◻️,低流暢度帶來更長刑期判決🐎;(2)比之學生被試👮🦮,法官被試對流暢度變化有較強的抵禦能力🤖; (3)在流暢度很低又有外部競爭激勵調節的條件下,法官被試也會做出更為嚴厲的判決。
《認知流暢度對司法裁判的影響》
來源:李學堯、葛巖、何俊濤、秦裕林,《中國社會科學》,2014/5
研究貢獻有三個方面👩🏽🍼:(1)行為法學研究在發達國家已成為法學研究的重要流派💵,但在中國尚處於起步階段。本研究提供了認知法學研究的具體範例,具有角度和方法上的創新意義;(2)心理學文獻顯示,認知流暢度會影響對事物的判斷或評價🚵🏻♂️,高流暢度帶來趨於正面的判斷,低流暢度帶來趨於負面的判斷🧙🏽。本研究首次證明了流暢度效應在司法裁判中存在,采用在職法官為被試增強了實驗結果的說服力;(3)在訴訟量劇增、績效考核不斷強化、法官超負荷工作的今天,研究提示須直面法官抵禦認知偏差的能力並非無限的事實。當超過負荷的臨界點💗,這種能力或遭瓦解,司法裁判可能變形。理解並找到這樣認知能力的臨界點,因此是管理者在編製法官員額、設立績效考核製度時須加謹慎考慮的問題。
相關文獻
1.動允直接知覺的共鳴原理🧚🏻,《心理科學》, 2016(2)
2.國家🥣、地區媒體形象的數據挖掘: 認知心理學與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視角,《學術月刊》, 2015 (7)
3.為什麽自願守法,《法律與社會科學》🕞🧑,2015年 (1)
4.信息傳播和控製感對全球溫暖化成因和前景判斷的影響𓀊,《現代傳播》👮♂️, 2014(4)
5. 認知流暢度對司法裁判的影響🦹🏿♀️,《中國社會科學》, 2014(5)
6. 定價主體❗️、產品類別、提價歸因對價格公平判斷的影響—對大學生被試的研究,《深圳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🤵🏽♂️,2014 (5)
7. 物質獎勵對內在動機的侵蝕效應,《心理學進展》,北京,2014(4)
8. 母雞的長相是否重要⛓:藝術家不良品行信息傳播對作品評價的影響👩✈️,《文藝研究》, 2013(9)
9. 法學研究與認知-行為科學♜,《意昂体育3平台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,2013(4)
10.善行的邊界🧗🏿♂️:社會與市場規範沖突中的公益選擇🛟,《中國社會科學》, 2012(8)
11.網民評論對消費態度和意願的影響:觀察信息刺激🍋🟩,信源可信度與品牌經驗的相互作用🕵️♂️,《現代傳播》,2010(10)
12.Dragon能否表示龍👨🏻🦼➡️:對民族象征物跨文化傳播的實驗性研究👻, 《中國社會科學》🕵🏽, 2008(1)
13.美國教授為什麽是終身製📄,《讀書》, 2006(1)
14.舞臺劇和魚子醬:想到舞臺劇的前景🧑🏼🔧,《藝術評論》👨🏿🏭,2004(4)
15.在兩條軌道上的博物館🔠🤛:美國博物館的經營定位和資金來源,《讀書》🧪, 2003(10)
16.Sanxingdui: A New Bronze Age Culture in Southwestern China, Antiquity, 1989 (9)
17.You Raise Me Up🥣:我的那些老師們, 共識網
18.七十年代🥼💑:記憶中的西安地下讀書活動🚣🏽♀️,共識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