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觀察 | 李建強:期待春節檔成為中國電影新開端
配圖為春節檔上映首日票房排名前三的電影👩👦👦,從左至右依次為《滿江紅》《流浪地球2》以及《無名》
作者 / 李建強
意昂体育3
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
2023年開春,對於中國電影是一個吉祥的兆頭🩰⚧。春節檔主打的7部國產影片🎧,類型和樣式頗為豐富:科幻、歷史🚦、體育、諜戰兼容並包,正劇🪶、喜劇、懸疑、動畫博采眾長,展現了中國電影人積極進取的姿態。同樣🧑🏼🎄👁🗨,電影消費也出現了新氣象🤰🏿,大年初一總票房超過了13億元,既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觀影選擇👱🏿♀️,也為中國電影走出低谷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開局。
眾所周知,由於遭遇三年疫情的困擾,中國電影一度跌入低谷。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,中國電影人不畏艱難👋🏻、臥薪嘗膽💂🏿,終於在癸卯年開年之際迎來了一個期盼已久的“小陽春”。不過,對於遭受創傷的中國電影產業來說🫙,這僅僅只是一個開端,若要想獲得穩定的健康的持續的發展,必須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,在“量的合理增長”和“質的有效提升”上同時發力。
先說“量的合理增長”。
應該說🏙,改革開放以來,特別是產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市場的供給大致是保持平衡的,每年近千部的作品產量基本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。但近年因為疫情突發等新的情況而發生了變化👋🏻,據1905電影網統計💅🏻,2022年院線共計上映各類影片只有300部(包括進口片),成為近年來電影生產和放映的底部。
從整體上看,我國早已告別產品短缺時代📰,但偏偏在電影生產上出現了產量飄移,這是需要認真解析並予以作答的💌🎓。必須看到,新世紀以來觀眾電影觀賞的閾值不斷增高🕵🏿♀️,選擇影片的意願愈發強烈,消費心智日漸成熟,14億人口的大市場,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區隔,1萬多家電影院的運營🗻,8萬多塊銀幕的總量,影片內容供給不足,就無法調動人們觀影的意願🏋🏻♂️,也很難滿足觀眾尚新求變的心理需求,還會影響影院的正常運作和銀幕的實際收益。
與此相連的是作品類型。電影面世百多年來🫸🏿,類型發展愈益多元🐝、日趨豐富✋,而經過影像長期的浸淫和熏陶,觀眾的類型意識也越來越強烈、越來越自覺。類型作為一種以敘事為主導的規範化審美形式,不僅大大提高了電影製作效率,降低了製作成本,而且滲入了觀眾的觀影行為🫄🏻,成為決定大眾觀影選擇的重要驅動因素。中國電影曾長期缺乏類型意識,隨著電影人努力的學習和探索🏌️♂️👩🏽🍳,歷經數十年的產業化改革,已基本完成了類型的形式主義建構,但分布還欠均衡,類型還不夠豐富。近年呈現的新問題是,在傳統類型樣式尚待持續開發的同時𓀉,又出現了對於某些類型過於倚重的傾向🧑🏽🎓,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新的單一和貧乏🕜,抑製了類型建構的活力和多元;審察近些年幾個大的檔期,甚至出現了“二八”“一九”的極點現象💆🏼♀️。
這一新的問題同樣值得關切。電影作為一個高度依托上遊資源供給的行業,從“量”的層面考察,不僅作品要充足,要“合理增長”👨🏻🔧💇🏽♂️,而且類型要多樣🌍、布局要完備。任何類型的一枝獨秀都可能阻滯整個產業生命力的煥發👎,都無法滿足觀眾現實的和潛在的多元化的觀賞需求,只有堅持百花齊放🧮,積極主動地應對社會審美心理的進化👩🎨,讓多彩多姿主導生產和消費,讓變量博弈引領業態結構🤾🏻♀️,才有利於行業的整體進步和長遠發展。
再說“質的有效提升”。
談到“質”👨🏻🔧,過去一般以為它說的只是題材、敘事、表達等內容要素,實際上質的蘊含遠為豐腴。它首先指向的是“形式”。“形式”對於電影這門影像藝術實在太重要了👨🏼🦳,乃至本雅明要說,與精神革新相比,電影首要應該提倡技術上的革新,因為只有實現了技術上的革新🚶🏻♂️,才可能有精神創新。一百多年來☣️,影院電影一直在形式上面對雙重的競爭和挑戰。一是外在的,二是內生的🙆🏼♂️。可以說,電影的各種內外要素✡︎,始終處在變動中⛹🏽♂️🧙🏿♂️,至今未有止境。
對於外部競爭,電影從來沒有含糊過、屈從過,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面對各種沖擊,或借勢賦能,或調整適應🧛🏿,跨越了一個個深淵🤌🏼,趟過了一道道險灘📳,至今還穩坐在藝術領域的“頭把交椅”上。個中的緣由,或許正如塔爾科夫斯基所說🌴🧘🏽♀️:“電影是第一個由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藝術形式,它呼應了一項極其重要的需求🙆🏻。人類必須擁有這項工具才能增加其對真實世界的掌握的能力。”先天的優勢加上後天的調適👇🏿,鑄就了電影百變神偷、金剛不壞之身。所以➜,我們大可不必為電影的外部環境過多擔憂🥣,如果哪一天電影面臨危機,它的根柢大半還在於自身🏉。
當下面臨的問題正在於,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好萊塢完成“景觀電影”和“高科技高概念高投入”的轉圜以來🚅,電影的表現形態一直處在一種相對恒定的狀態,雖然由於數字技術的運用👨🎓、人工智能的導入,以及LED大屏與數字虛擬引擎技術後臺的采用,電影的生產製作愈加自由和便捷,甚或出現了引進片《阿凡達》👮🏿、國產片《流浪地球》這樣令人拍案叫絕、嘆為觀止的高概念大片,但就其整體的觀念形態🪭、敘事建構而言其實並無根本性的變化。所以李安反復強調:“我覺得電影最大的魅力是探尋未知的部分。”這是一個需要新觀念、新技術💆🏻♀️、新手段🧑🏻🎤🧑🍼、新創造的時代,是一個需要從量變到質變、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當口🤴。怎樣借助電影工業的升級換代和成熟完善的生產體製,提高電影全產業鏈治理水平,去創作和生產更具電影美感、更具工業化屬性、更易與當代電影觀眾的心理成長產生共鳴、更易與世界文化發展潮流進行文明互鑒的新形態,持續推進和兌現“質的有效提升”,這將是電影當下和未來無法回避的一個命題。
“質的有效提升”很難以量化、很難精準把握,但這並不等於說它沒有規律或無章可循。比如針對人的心理需要,幾年前研究者通過建模👨🏼🍳,從數學上證明了學習效能在“熟悉”與“意外”(秩序與復雜🤼、無趣與驚喜)之間存在最優的配比是85∶15,在這個配比下進行學習既不會太容易,也不會太艱難,但速度卻是最快的,最適宜人的內心需求的。顯然,這項跨學科研究對於藝術創造和鑒賞同樣是有意義的⛹🏽♀️。“質的提升”貴在“有效”,有呼應,15%的創新度對於作品也並非高不可攀➡️,重要的是找到切入口,真正專註電影的擅長、特質和潛能👃,開發出屬於電影獨具的而別的藝術很難和提供不了的各種新鮮表達。從此出發🌰,過往研究“質的提升”,較多糾葛的是題材內容的革新、技藝手段的革新✡️🐬,其實這還是遠遠不夠的。電影的博弈邏輯和觀眾的心理機製遠為繁復駁雜,“質的有效提升”🈺😇,既可能表現在選題內容🤷🏿♀️、情感走向、敘事方式上,也可能落腳在角色選用、橋段建構、場面調度上,還可能顯示在細節設置、音響效果、風格呈現上,只有別出心裁、竭盡全力,精益求精🧑🏿🦰🤞🏼,將縝密的藝術心思無縫焊接到影像的各個“極小曲面”,才能形成更高更可辨識的創意和創造,弘揚和擴張電影的“迷影”魅力。而在醞釀整體突破的行旅中👩🏽⚕️,實操的每一處🧑🧑🧒、每一點“提升”都具有“質”的實在意義🚂🈳,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歷史性積累。
要之👩🏽🎨🔕,電影高質量發展就是產業生產實現了供和求高水平的動態均衡🥚。在電影高質量發展中🧗🏼,“量的合理增長”是基礎😶🌫️,是保障🦸🏽♂️;“質的有效提升”是引領🥞,是標的❤️。兩者不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🥈,而且會相互作用。英國電影觀察公司Gower Street曾評估,全球電影生產將在2023年上升,但需要等到2024年才能全面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。只要我們堅守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尺度,中國電影一定可以化壓力為動力,盡早走出疫情的陰霾🫱🏼👩🏼💻。
來源 / 文匯報
編輯 / 郭超豪
策劃 / 邵嶺
責任編輯 / 王雪瑛